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他們奮鬥的身影熠熠生輝(2)
針對井下節流器易失效、難打撈等傳統技術難題,她從工具的設計、製圖、加工、選材、驗收、室內試驗、現場試驗,全過程把控,完成工藝工具的數次更新迭代,推動傳統采氣工藝創新轉型,實現氣井無人值守,自主實施1000井次,節約維護費用3000餘萬元。
2017年,麵對油氣行業數字化轉型趨勢,代娟從工藝領域跨界到信息技術。“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思維的轉換。”她說。
參與建成540座數字化井站,將用工總量降低至傳統模式的30%;建成視頻智能分析、智能清管、數字孿生油氣管道、機器人巡檢、無人機巡線等智能化應用,主導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獲得兩化融合管理體係認證……一係列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
2022年以來,作為科技管理者,代娟牽頭168項科技攻關,支撐了礦區新增天然氣三級地質儲量,實現了生產站場的站均用工下降,使得收入與利潤刷新曆史最好記錄;依托“代娟工作室”,讓年輕人成長成才,激發出每個團隊人員潛能……
如今,代娟依然奔波在井站與實驗室之間。“油氣是國家的‘命脈’,我的任務就是讓這條‘命脈’更強勁有力。”她說。
搞水電的人一定要到一線去
在青海瑪爾擋水電站,總會看到全國勞動模範、國家能源集團青海公司瑪爾擋分公司生產技術部主任王宇的身影。作為保障機組安全穩定運行的守護官,他一直在研新、排故、破困的路上勇往直前。
王宇在3號發電機組下機架觀察油冷卻器情況。張海軒攝
2021年9月,王宇主動請纓到海拔3300米、冬季氣溫達零下30攝氏度左右的瑪爾擋水電站去。“搞水電的人,就是要到一線去。”這位當時已經幹了15年水電的人想法很簡單。
此時,距離瑪爾擋水電站下閘蓄水這一重要工程節點目標隻有一年時間。王宇統籌安排機電安裝與土建施工的工期,通過采取搭棚子、架爐子、蓋被子等防護措施,將兩個冬季工期延長了8個多月,為電站下閘蓄水贏得了施工時間。2023年11月14日,瑪爾擋水電站成功實現下閘蓄水。
隨後,他帶領施工單位完成了該水電站首台機組定子鐵芯的疊片工序。經驗收,定子、轉子圓度分別為0.42毫米、0.53毫米,機組滿負荷狀振動擺度均在0.08毫米以內,鐵芯圓柱度最大偏差為0.47毫米,安裝質量國內一流。
2024年是瑪爾擋水電站實現“一年五投”目標的關鍵之年。從尾水充水到首次啟動到同期並網再到機組進入72小時試運行,再到最後一台機組並網發電,他見證著瑪爾擋水電站的蝶變。
從基層技術員到水電建設統籌者,再到保障機組安全穩定運行守護官,18年來,王宇用匠心詮釋著“擇一事終一生”的信念。
勇攀化學裝備技術“高峰”
“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後,中國化學裝備科技公司上海智能高端裝備生產基地現場一片繁忙景象,6台複合橡膠擠出機組正在裝配。該係列產品是國內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其研發者就是全國勞動模範陳憶琳。
陳憶琳(右)與同事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技術無小事,每一個細節都會決定最終產品的成敗和質量。”工作18年,陳憶琳研發出國內首台套“五複合橡膠擠出機組”;研發出全球首台套“3200mm寬幅擠出壓延生產線”,以“0.01毫米的精度”“進口成本60%的優勢”,實現國內高端橡機從依賴進口到製定國際標準再到出口國外的躍遷。
“新產品開發要敢於亮劍。”陳憶琳說。在研製“全鋼胎圈四合一”集成工藝成套裝備時,他帶著團隊經曆了20次整改測試,最終實現了效率提升三倍、毫秒級同步率旋轉以及全伺服定位達到頭發絲1/10的精度,已在國內數十個輪胎企業得到了應用。
從一名基層技術員到參與我國首條規模化民用航空輪胎生產線的研製,主持研發的大型薄膜平行雙螺杆擠出機被列入國家《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作為一名技術帶頭人,他正帶領團隊成員向“塑料機械金字塔的明珠”——BOPX雙向拉伸膜生產線發起衝擊,讓更多的中國化學裝備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