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北京長啥樣?新出土甲骨文藏著哪些西周史(3)
考古新發現還包括帶有斜角墓道的墓葬,中字形和甲字形墓葬,專家初步辨識出四代燕侯家族的存在。同時,在發掘過程中,多學科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考古人員在對平民墓地的發掘中,展開了人類全基因組測序,確認這是一個父係遺傳家族墓地,至少包含四代家族成員。為研究古代社會結構提供了關鍵突破。
楚王的地下世界
藏著多少燦爛的文化底色?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古稱壽春,公元前241年,楚國遷都於此,這是楚國最後一座都城,王朝餘暉,在此留下最後一筆。兩千多年過去,在這裏沉睡的武王墩墓地也揭開了神秘麵紗。尤其是武王墩一號墓的考古發掘,這座大墓的主人是和秦始皇嬴政“掰過腕子”的人,他就是楚考烈王熊完。那麼,楚王的地下世界裏,到底藏著多少燦爛的文化底色?一起來揭曉。
曆經5年精細化發掘,武王墩墓是迄今為止經過科學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楚國高等級墓葬。覆蓋在墓室頂部的是300平方米的槨室竹席,其下就是最為引人注目的,結構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槨,槨木上發現了國內數量最多、等級最高、內容最豐富的先秦墨書文字。與此同時,出土的最高等級的禮器組合,禮容器、禮樂器組合幾乎完整地還原了楚國貴族的禮儀體係。
出土木俑規模大、種類多、保存完好;漆木器、玉器、竹簡等隨葬品,十分豐富,屬楚墓中首見。充分展示了楚國當時的高超工藝與禮儀文化。而墓中出土的動植物遺存,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考古材料,幫助重建了當時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活。
晉寧河泊所遺址
如何展現雲南的多元文化?
在雲南晉寧有一處河泊所遺址,它不僅見證了古滇國的興衰,從這裏出土的文物和遺跡,還填補了雲南古代曆史的空白。那麼,這片曆史悠久的土地,到底是如何逐步融入中華文明大家庭的呢?
河泊所遺址,位於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西臨滇池,東由四座山體圍合,總麵積約12平方公裏,核心區約3平方公裏。這裏的曆史遺存豐富,距核心區東北約700米處就發現了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古墓群,彰顯著這一地區曾經的重要地位。遺址發掘出土珍貴遺物超過9000件。這些發現不僅揭示了漢代城址的布局,還讓我們逐步看到了這座城市的真實麵貌。
在城址的西南角,考古人員清理出了魏晉、兩漢、春秋三個時期的城牆、城壕及大型木構建築遺跡。特別是春秋時期的大型木構建築,可能是當時用於防洪的水利設施。2022年,河泊所遺址迎來了一個重大突破——近5000片有字簡牘的出土,這些簡牘與大量官印封泥的發現一起,證明了遺址曾是益州郡的官署所在地,將2000多年前漢代大一統,以及古滇國向益州郡轉變的曆史鮮活地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