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給地球做CT” 南極度夏考察科研成果豐碩(2)

2025-04-21 08:06:15央視新聞客戶端

南極中山站開展光學等空間監測工作

在我國南極中山站,今年,科考隊員持續開展光學和射電波段的空間監測工作,部署一套大口徑自動跟蹤的光學望遠鏡和新的天文觀測倉,從而進一步提高空間碎片威脅預警,支持全球化太空治理。

據了解,空間碎片主要在低軌道區域活動,極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的空間碎片分布最為密集。而極區是地球開向太空的窗口,南極是監測空間活動最理想的地基平台。目前,我國南極中山站已建成四台固定指向的光學空間碎片望遠鏡和一台射電天文望遠鏡。

“給地球做CT” 南極度夏考察科研成果豐碩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張毅:我們本次南極科考的主要任務是部署一台大口徑、可無人值守的自動跟蹤光學望遠鏡,對空間碎片目標進行長時間監測,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極地空間碎片監測係統。

張毅介紹,南極地區大氣環境非常適合天文觀測,並且極夜時間較長,是實現光學空間碎片監測的理想地區。但同時,由於南極氣候惡劣,暴風雪等極端天氣時有發生,為空間碎片監測帶來了較大困難。為了實現全球化空間碎片監測,以及與其它天文台的聯合觀測,對目標追蹤和網絡通信提出了更高要求。

“給地球做CT” 南極度夏考察科研成果豐碩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張毅:中山站的空間碎片監測望遠鏡均在仙女峰上,該位置海拔高並且兩麵朝海,風力相較於站區位置更強。極夜期間,科考隊員經常需要在-30℃的條件下長時間工作。我們今年部署的望遠鏡,光學係統和控製係統進行了優化設計;同時,我們新安裝了一個觀測倉,能夠實現光學空間碎片望遠鏡和射電天文望遠鏡的遠程控製和全天候監控。

張毅介紹,空間電磁環境的狀況是太空治理的關鍵一環。由上海師範大學和極地中心合作建設的射電天文望遠鏡,可以監測空間電磁環境,觀測一定頻域內的天文分子譜線。同時,今年射電天文望遠鏡接收機係統將進一步升級,升級後,能夠實現更高頻率的電磁信號觀測。

上一頁2/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