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萬次攻擊!美國為何瘋狂“狙擊”哈爾濱亞冬會(2)
暗戰硝煙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互聯網時代,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國際政治形勢的日趨複雜,網絡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美國則長期濫用技術優勢,在全球範圍內實施大規模、有組織、無差別的網絡竊密、監控和攻擊,侵犯他國網絡安全,成為名副其實的“黑客帝國”。
近年來,中國有關部門和相關行業企業陸續披露美國情報機構主導實施的一係列對華網絡隱秘活動。例如,2022年曝光的西北工業大學遭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入侵事件,美方使用41種網絡攻擊武器,對該校發起了上千次攻擊竊密行動。
2024年12月,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發布公告,發現處置兩起美對我科技企業網絡攻擊事件。
第一起案件中,美國黑客潛入我國某先進材料設計研究單位網絡,利用電子文檔安全管理係統漏洞,向270多台主機植入病毒,竊取大量文件;另一起案件中,美國黑客對我國某智慧能源與數字信息領域高科技企業發起攻擊,借助多個境外跳板,竊取大量郵件數據……
警鍾長鳴
築牢網絡安全防線,公民人人有責
以上事件重重敲響網絡安全警鍾的同時,也提醒大家:在網絡深深融入人們日常工作、生活,而網絡空間卻危機四伏的今天,必須發動全社會力量,共同築牢網絡安全防線。
對我們一些重要崗位、關鍵領域工作人員而言,尤其要將“上網不涉密,涉密不上網”牢記心間。不可在連接互聯網的計算機上或非涉密網絡中存儲、處理、傳輸涉及國家秘密、工作秘密的信息;不可在未采取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在涉密信息設備與非涉密信息設備之間交叉使用移動存儲介質……
對於在工作中接觸到的重要、敏感數據,要做到不在互聯網上處理,不將其進行雲備份。因為這些數據一旦接上“雲端”,很可能會被“拱手相送”。
此外,還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使用計算機時,應及時更新操作係統並打好補丁,同時關閉不必要的網絡服務和端口;離開計算機時,盡量關機或斷網,以減小網絡黑客掃描到終端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