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北起漠河,南至海南,子午工程到底是個啥?(6)

2025-03-31 08:45:12瞭望智庫

2024年1月,國際空間環境服務組織中國區域警報中心落戶懷柔科學城。子午工程是中國區域警報中心業務開展的重要數據基礎。中國區域警報中心持續向國際空間環境服務組織提供和交換每日空間天氣指數和事件預報產品,開展空間天氣預報技術交流和全球協調合作,將為全球共同應對空間天氣災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持續做出中國貢獻。

《瞭望》: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進展如何?

王赤:空間天氣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全球合力參與。子午工程一期對能量如何從高緯傳播到低緯、從地球磁層外部傳播到磁層內部的研究,跨出了全球性空間天氣研究的第一步。子午工程二期可以實現空間天氣觀測從太陽到地球的全過程,完成全球性空間天氣研究的第二步。

以子午工程為基礎,我國科學家率先提出並主導實施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IMCP),這是全球性空間天氣監測研究的第三步。

IMCP的目標是實現對日地空間環境全緯度、全天候、日不落的立體觀測,解決太陽風暴、地球磁場變化等全球性挑戰難題,為應對空間天氣災害、和平利用空間、在外空領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科學依據。

IMCP計劃將聯合跨越東經120°、西經60°子午圈沿線的十餘個國家或地區的千餘台儀器形成全球分布式地基探測網絡,其全球地基分布網絡可以把地球空間變為物理信息的三維網格,借助地球自轉,每12個小時生成一張地球空間環境的“核磁共振圖像”。並與天基探測衛星相結合,在關鍵格點對關鍵過程進行詳細診斷。同時,近千台不同種類的儀器設備相互定標,將全網絡的測量絕對基準維持在一個穩定精準的基線上,不斷完善地球環境監測能力指標。例如,地球磁場現在以每百年10%的速率衰減,導致太陽能量粒子和宇宙射線對地球大氣的作用大幅增強。這一變化是否影響氣候及其他環境因素,需要IMCP這樣長期、穩定和綜合的全球性觀測來判別。

IMCP自提出以來得到了國際熱烈響應,數百位國際科學家參與規劃。來自中國、巴西、俄羅斯、泰國、法國、美國等國的20多個研究機構,以及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子午圈總部於2023年落戶懷柔科學城。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作為國際子午圈計劃在海外建設的先行示範,與巴西國家空間研究院一起建立了南美區域的空間天氣監測網絡。IMCP的蓬勃發展,將大幅度提升中國在國際空間界的地位和影響力,為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性的空間天氣挑戰提供中國方案。

上一頁6/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