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起漠河,南至海南,子午工程到底是個啥?(2)
2025-03-31 08:45:12瞭望智庫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扈永順
本文轉載自《瞭望》2025年第13期,原標題為《瞭望訪談|
子午工程提升空間天氣預警水平——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赤》。
1
中國空間天氣服務成體係化發展
《瞭望》:為什麼要關注空間天氣?
王赤:當前人類活動逐漸超越陸地、海洋和低層大氣的限製,向著更廣袤的日地空間延伸。日地空間環境是指地表20~30千米(平流層頂)以上直至太陽表麵的廣闊區域,涵蓋了物理性質不同的中高層大氣、電離層、磁層、行星際空間和太陽大氣等五大圈層,是由太陽不斷向外輸出的巨大能量和物質與地球大氣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日地空間是當前人類航天活動、空間開發利用的主要區域,是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第四環境”。
日地空間範圍內的災害性空間天氣可導致衛星失效、通信中斷、導航偏差、電網癱瘓等重大風險。2022年,一次中等空間天氣事件導致SpaceX的38顆“星鏈”衛星提前墜入大氣層報廢。2024年5月,強烈的太陽風暴襲擊地球,罕見的極光現象出現在我國北方地區,全球多地出現大麵積短波通信中斷、天波超視距雷達探測能力嚴重下降、全球導航衛星係統(GNSS)失鎖等突發狀況。
提升空間天氣預報預警水平,是搶占空間天氣科技製高點、滿足國家發展戰略的迫切要求。
《瞭望》:子午工程在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服務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王赤:地基監測是天地一體化空間環境監測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我國地基監測經曆了從零星觀測到綜合集成的發展路徑。子午工程是我國空間科學領域的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旨在建設一個綜合性的地基空間環境監測係統。2012年子午工程一期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至今已經曆了一個太陽周(11年),為提升我國空間環境研究和應用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