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在南極建立長城站?(2)
長城站,為什麼要建在
南極洲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南部?
長城站,為什麼要建在南極洲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南部呢?丁海濤表示,這裏處於南緯62°左右的亞南極區域,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是一個“可以觸達”的區域。
同時,這裏自然環境較好,山坡窪地長滿苔蘚、地衣,企鵝成群,環山棲息有多種飛禽,瀕水海灣又是鯨魚活動的水域,非常利於綜合性科學考察,水源、交通等生活條件也相對較好。
長城站的位置是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建站的地方,從生態學的角度也極具研究價值。
2000年9月,長城站被列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試點站),2006年11月正式納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序列,全稱是“南極長城極地生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03
科研的天堂
我國南極科學家探索未解之謎
從建站開始,40年來,長城站的科學調查研究從未中斷。近年來,長城站在此前研究方向的基礎上,陸續在生物資源和生物環境領域探索、挖掘出一批科研成果。
丁海濤介紹,我國的科研人員利用大數據分析等多種先進手段——
首次揭示了南北極海洋微生物群落特有的結構和功能;
揭示了噬菌體對極地微生物種群的調控作用。
我國的科研人員從2014年至今發表並命名了極地40多個細菌新種。
在生態環境方向,我國科研人員發現了距今750年和200年的兩次企鵝大規模死亡和繁殖地廢棄的生態災難事件,揭示了大氣環流異常引發的降水異常增多是引發災難事件的主要驅動因素。
極地苔原生物、南極典型植物群落形成機製、鳥類和海洋哺乳動物研究等方麵,我們的科研人員也有了很多顯著性進展。
南極對科學家來說,有太多未解之謎等待探索,是我國進行科學研究的天堂。
04
五座南極考察站
承擔起我國與國際社會的重大使命
長城站是中國南極考察事業的見證者,建站初期,長城站僅有兩棟360平方米的考察用房、4棟輔助房、1座氣象站和4個通信鐵塔。
如今,長城站不僅為中國科學家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觀測平台,也為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演變等研究提供了重要數據。
未來,長城站將繼續肩負起科學研究與國際合作的使命,為全球極地事業的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五座南極考察站,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秦嶺站,它們雖然坐標不同、定位不同,但共同承擔起我國與國際社會一同“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