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在南極建立長城站?
40年前的2月20日,在南極洲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上,我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中國南極長城站
舉行落成典禮。
如今,長城站迎來了自己的“不惑之年”。
40年前,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在南極建立長城站?建站過程中,又克服了哪些艱難險阻?
在20世紀80年代初,南極成為全球科學考察的熱點,有18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40多個常年科學考察基地,中國還沒有南極科考站。
中國南極長城站首任站長郭琨說:“在南極建不建站,這是關係我們國家榮辱和民族尊嚴的一個事情。”
1983年9月,中國政府派出一個南極代表團,出席在澳大利亞堪培拉召開的《南極條約》第12次協商國會議。
郭琨回憶道,當大會進行到對議程進行表決的時候,大會主席把木榔頭一敲——請非協商國退出會場,到會場外喝咖啡。在當時每次聽到這句話,心裏就是一種屈辱。“為什麼?就是因為你在南極沒有站。”
為了填補這一空白,1984年6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在南極建設中國第一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
01
破冰萬裏
長城站點亮中國南極科考第一站
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科學家、建築工人等591人組成的南極科考隊,乘坐“向陽紅10”號船和“J121”號船,從上海啟程,踏上了前往南極的征程。
經過40天的海上漂泊,科考隊於1984年12月30日成功登上喬治王島。
每每說起當年的建站曆程,親曆者感慨萬千。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考察站科研人員丁海濤說:“剛到喬治王島的時候,物資轉運到陸地上,必須搭建臨時碼頭。”
當時不像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機械裝備,他們就直接把身體浸泡在海水裏麵,相當於搭上了人牆,確保剛剛壘好的碼頭不會受海浪的侵蝕。
雖然有防水服,但是在這種溫度下,38名隊員4班倒,一個人一次也隻能堅持工作10分鍾,長期浸泡在海水裏就會失溫。為了建站,這些隊員可能連生命都不顧了。
隊員們不分晝夜,克服了暴風雪、永久凍土層等重重困難,僅用27天便完成了建站任務。
1985年2月20日,長城站正式落成,五星紅旗在南極上空飄揚。這一壯舉不僅創造了各國在南極建站的最快速度,也標誌著中國在南極有了第一個立足之地,我國極地考察事業自此開創。
隨後,我國正式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在國際南極治理舞台上正式有了話語權。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