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中國駐歐盟使團: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站不住腳(2)

2024-12-24 07:51:37央視新聞

出口多意味著“產能過剩”的論調站不住腳

當今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市場、生產和消費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在全球視野下進行供需匹配和調節。各國基於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形成各自不同的產業結構和產能規模,並通過“買全球、賣全球”共享專業化分工帶來的收益,不僅提高了全球資源配置效率,也增進了各國人民福祉。如果各國僅以本國市場布置產能,國際貿易和互惠就無從談起,這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可想象的。

事實上,美歐日等發達國家長期向全球市場大量出口一些產品,美國生產的芯片約80%用於出口,德國、日本生產的汽車分別有近80%、約50%用於出口,空客、波音生產的大量客機也是用於向全球出口。就中國而言,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占總產量的比例僅約12.7%。如果把發達國家的優勢產品出口視為正常合理,而當中國等新興國家出口時就以“產能過剩”加以指責,這顯然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和雙重標準

不應以反對“產能過剩”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

許多歐美經濟學家和專業人士都指出,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令人不解與疑惑,因為無論分析市場供需,還是觀察產業發展實際,都無法得出這樣令人費解的結論。實際上,中國“產能過剩論”無疑是個偽命題,完全不是基於產品供求邏輯和市場規律。隨著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的顯著提升,一些西方國家為保護其既得的市場份額和優勢地位,完全不顧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原則,千方百計炒作“中國經濟威脅”“中國產能過剩”等言論,就是為施行保護主義措施、發動貿易爭端尋找托詞和借口。

曆史和現實都已經多次證明,搞保護主義損人不利己,是沒有贏家的。隻有放棄以鄰為壑、孤立封閉的零和思維,共同削減壁壘、擴大開放,國際經貿才能打通血脈、煥發生機。世界各國都應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加強政策的協調和標準的統一,協同推進技術創新和成果共享,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共同營造一個以WTO規則為基礎的、更加公正、公平的國際貿易和市場環境,隻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經濟效率和民眾福祉。(總台記者宋亮)

上一頁2/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