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以衝突加劇 如今生活在黎巴嫩意味著什麼?(3)
艾利介紹說,由於政府無法控製價格,為數不多仍然開門的超市物價飛漲,尚有積蓄的人也很難買得起食物和生活必需品。
超市的供貨量也嚴重不足,“人們頂多能買一瓶水,而不是一箱水。以色列切斷了黎巴嫩通往敘利亞的主要通道,而這條通道平日裏承擔著重要的人流與物流的功能。”
目前,在貝魯特的街道上,隨處能見到無家可歸的民眾露宿街頭。“我們不是在談論窮人,我們談論的是那些曾經住在漂亮房子裏,上著學,開著車的人。他們五分鍾前接到一個疏散電話,五分鍾後,就會跑到街上,變成無家可歸的人”,艾利說。
△10月貝魯特的天氣已經轉涼,但很多民眾由於匆忙逃亡,身上還隻有單衣。
當地時間6日,黎巴嫩教育部表示,由於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之間衝突不斷升級,出於安全考慮,黎巴嫩100多萬名學生的新開學日期將被推遲至11月4日,未來還會根據局勢變化繼續調整開學時間。艾利介紹說,戰爭不像疫情,線上教育絕無可能,“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需做好隨時撤離的準備。”
總台記者:如果你能向外界傳遞一個信息,向世界其他地方傳遞一個信息的話,你會說什麼?
黎巴嫩僑民艾利·法哈特:實話說,我很震驚在2024年我們仍然允許戰爭發生。我不僅是在談論以色列,這讓我很震驚,到2024年,我們依然無法溝通和對話。我很震驚,世界竟然在向一個國家提供資金去殺死其他人……
國內人才斷層嚴重
國家重建前景堪憂
黎巴嫩本國人口約600萬,卻在海外擁有超過1500萬僑民,是世界上鮮有的僑民人口多於本國人口的國家。衝突的升級令更多人不得不選擇離開家園,引發更大的移民潮。即便戰火即刻停息,人才的流失和勞動力缺口,也削弱了黎巴嫩從內部重建的能力。
在中東地區,黎巴嫩的醫生、工程師、企業家、教師乃至藝術家都享有盛名。但遺憾的是,這些傑出的人才如今大多選擇在歐美和海灣地區發展。艾利在十五年前決定離開黎巴嫩定居迪拜。父母起初並不支持,他們認為戰爭已經結束,希望兒子能留在自己身邊。但在2010年,以色列和黎巴嫩士兵再次在兩國臨時邊界發生交火後,父母的態度突然改變,慶幸他已經離開。
△貝魯特國際機場周邊地區近期曾多次遭以色列空襲
對於故土,艾利滿是深情,“在海外取得成功後,自然希望能投資於黎巴嫩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他也感到無奈。“作為個體,我也希望自己的投資有所回報。如果我每次投資都因戰亂而血本無歸,我隻能將錢投向其他國家。”
一邊是不斷離開的年輕人,另一邊是安土重遷的年長者。艾利說,他的父母就是這樣的人,出於對故土的深厚情感,即便局勢動蕩,也依然堅持留在原地。“他們擔心離開後房子會被人占據,也擔心如果所有人都離開,以色列會接管整個國家。黎巴嫩是他們的家鄉,是他們的土地,是親人朋友所在的地方,也埋藏著他們的根和記憶”。
國土之上無處可逃
戰爭給黎巴嫩人留下長久的傷痛
黎巴嫩的國土麵積僅1萬多平方公裏。衝突升級前,以軍的空襲和炮擊目標主要集中在黎南部,對首都貝魯特等地的影響較小,很多人還可以向北逃亡。然而衝突的加劇讓他們“逃無可逃”。
艾利特別提到,黎巴嫩民眾對衝突的突然升級幾乎毫無預料,黎巴嫩也不像發達國家那樣建有防空洞來防備空襲。當空襲來臨時,大多數黎巴嫩人所能做的,隻有祈禱。
在這種環境下,如何在孩子麵前維持能夠正常生活的幻象,成了每一個黎巴嫩父母麵臨的挑戰。艾利說,今年8月他回到黎巴嫩時,就聽到許多父母在安撫孩子:“別擔心,炸彈不會打到我們;沒關係,我們很快就能適應這一切。”
△戰爭留給黎巴嫩下一代的記憶將伴隨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