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國記者深度“走讀中國”,看到了什麼?(3)
來自柬埔寨巴戎電視台的記者謝提利對一款智能穿衣鏡尤為感興趣。他站在海爾衣聯網3D雲鏡前,點擊屏幕,觸發試穿功能,比劃著將鏡子裏十幾款不同的服裝“穿”上身。他表示,中國“智”造很了不起,希望中國能在數字化領域與柬埔寨展開更多合作。
中國“智”造的魅力在青島展現得淋漓盡致。作為全國最早邁入工業化的城市之一,山東省青島市的製造業基因已延續百年。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青島仍然錨定製造業,推動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目前,青島已經累計示範培育17個工業互聯網平台、52家智能工廠、496個數字化車間和自動化生產線。
農業現代化讓“種子”變“金子”
山東之行的第二站,外國記者代表團來到了壽光。壽光沃野平疇,水源豐沛,是著名的“中國蔬菜之鄉”。據悉,壽光蔬菜大棚數量達20多萬個,種植麵積近60萬畝,平均每分鍾就有1.7萬多公斤蔬菜銷往各地。這個“菜籃子”,不僅“買全國、賣全國”,更發展成近千億元級的蔬菜產業集群。在這裏,記者們進大棚、訪村莊、逛菜博會,品嚐新鮮蔬果,感受到農業現代化的蓬勃脈動。
走進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園,智慧溫控機、智能噴灌機等裝備一應俱全。據工作人員介紹,這裏應用了新型溫室建造技術,技術員在電腦或手機上,就能控製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各項指標。
示範區的大棚裏,一顆顆紅彤彤的番茄掛滿秧藤,七色甜椒綴滿枝頭,還有各種各樣叫不上名的瓜果蔬菜在此展示示範。“在這裏,小番茄就有200多個新品種,大多是我們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我們打造了全省最大的蔬菜種質資源保護中心,攥牢中國種子,才有主動權。”工作人員介紹說。據悉,目前,壽光市自主研發的蔬菜品種已有178個,國產蔬菜種子在壽光市場的占有率從54%提高到70%以上。
外國記者們對這些蔬果非常好奇。抵達蔬菜展示區時,他們迫不及待拿起草莓番茄、水果彩椒等細細品嚐,甜脆清爽的口感瞬間俘獲了他們的味蕾。“這太神奇了!我們國家也有這樣的蔬菜,但沒有這裏的種類多,口感也沒有這麼好。很好奇這是怎麼做到的!”菲律賓通訊社記者佛羅倫薩·塔比洛格·阿古特表示。更讓記者們好奇的是,這些蔬菜會銷往何處?用什麼交通工具運輸?當地農民收入如何?
很快,這些疑問在壽光市崔嶺西村得到了解答。崔嶺西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以種植大棚蔬菜為主要產業。村黨支部領辦成立的眾旺果蔬專業合作社是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
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表示:“政府給予了我們很多支持,目前在國內的蔬菜銷售都是通過公路運輸,有蔬菜綠色通道,免收高速費。我們的大棚每年6-8月最熱的時候是休棚期,不種菜,依靠太陽的高溫殺滅土壤中的病蟲害,這樣既讓土地得到了休整,也可以綠色除蟲。”關於農民收入問題,崔玉祿自豪地說,現在我們這幾乎家家都有2輛車,1輛家用轎車、1輛貨運車,一個農戶一般有3個大棚,每個大棚收入約10萬元。
在壽光,還有一種新的種植方式備受歡迎,即利用集裝箱改造而成的“植物工廠”。“植物工廠”擺滿了種在育苗海綿內的綠色植物。工作人員介紹稱,這種種植方式不依賴土壤,不受自然環境影響,通過LED照明、室內環境控製技術、算法、模型等,模擬作物生產所需的“溫、光、水、肥、氣”等要素,可以實現連續、穩定、高效的農業生產。據了解,一個40尺長的集裝箱可以種植5000株葉菜,相當於2畝的產量,差不多28天可以收割一茬,每年盈利約60萬元,目前出口加拿大、保加利亞、阿聯酋等國家。
記者們對這種種植方式感到新奇,紛紛上手嚐試。阿富汗記者穆罕默德·阿勒夫·安薩裏一邊拿鑷子小心翼翼地在育苗海綿內種下一顆顆種子,一邊感歎:“我一定要把今天學到的新東西帶回我的國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