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行星防禦首次任務計劃公布(2)
陳琦進一步介紹稱,針對我國的首次近地小行星防禦演示驗證任務,我國已通過比較直徑、半長軸、軌道傾角等參數,初選出了一些備選目標。《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初選出的2015XF261、2019OV3、2020BD11等十顆小行星中直徑最大的為89米,最小的為24.3米。
陳琦表示,近地小行星防禦可采用撞擊加掠飛,撞擊加掠飛加伴飛以及伴飛加撞擊加伴飛等不同的組合方案,每種方案各有優點。而我國的首次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有望實現三大科學目標,分別是:揭示撞擊目標動力學演化規律,探測目標小行星的軌道特征。揭示撞擊目標固有特性,探測目標小行星的形狀、大小、成分和結構。以及揭示撞擊動量傳遞規律,開展地形變化、濺射物分布等牆擊效應研究。
此外,在首次任務中,還希望能實現三大工程目標,即形成動能撞擊在軌處置能力,突破不確知目標特性下的高速、高精度製導、導航和控製,以及高速動能撞擊仿真與試驗驗證等關鍵技術;實現撞擊效果高精度觀測與評估,探索出地基監測和天基探測聯合評估模式和方法;建設預警與處置決策支持平台,完善近地小行星撞擊風險應對組織體係和工作機製,驗證撞擊風險應對業務化運行模式。
“我們願意與國際同行開展廣泛合作,共同研製並搭載科學載荷,開展全球地麵聯合觀測,共享科學應用數據。”陳琦說。
也正是在此次大會上,中國深空探測實驗室麵向全球發布了近地小行星防禦空間處置方案的征集令,征集的內容包括首次任務的名稱和標識,針對2030年前首次任務的總體方案,以及展望2030年至2045年,設計3—5次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形成規劃設計方案。
“我們的首次方案與後期規劃征集要遵循五個目標,首先是安全性,即撞擊後不能對地球造成威脅,其次是可達性,目標小行星相對地球距離適中,軌道傾角不大於7°,偏心率不大於0.6,有利於工程實施。此外是可測性,在工程實施前,利用地基現有條件至少有1次觀測機會;動能撞擊時,國內的望遠鏡可見,在撞擊後,3年間至少有1次觀測機會。還要具備時效性,所選目標應該適應2025年—2045年的任務發射窗口。最後是科學性,此次實驗必須具有較好科學研究價值。”陳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