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行星防禦首次任務計劃公布
中國的近地小行星防禦計劃因其“將科幻照進現實”的科技感而備受國內外關注。在4月25日舉行的首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開幕式暨主論壇上,來自中國深空探測領域的專家向公眾詳細介紹中國的近地小行星防禦計劃,並麵向全球公開征集首次任務的總體方案以及相關的規劃。相關專家介紹稱,此舉生動體現了中國願與國際社會一道,強化共同應對機製,推動近地小行星聯合監測、預警、防禦能力提升,共同建設普遍安全的地球家園,為保護地球和人類安全貢獻中國力量。
“小行星撞擊地球,已被聯合國列為威脅人類生存的二十大災難之首,防禦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為保護地球家園貢獻中國力量,是2022年國家航天局發布的八大行動聲明之一,為維護人類安全,中國已向全球提出了推動近地小行星防禦的相關倡議。”中國深空探測實驗室係統研究院院長陳琦介紹稱,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在宇宙的時間長河中並不罕見,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裏的小行星撞擊在如今的墨西哥灣附近,爆炸當量約100萬億噸TNT,這被認為很有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直接原因。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一顆直徑約50米的小天體撞擊地球,爆炸當量約2千萬噸TNT,造成2150平方公裏的森林被鏟平。而就在不遠前的2013年,一顆直徑約18米的小天體撞擊地球,爆炸當量約50萬噸TNT,此次事件在俄羅斯車裏雅賓斯克造成大約1500人受傷,3000棟房屋受損。迄今為止,人類已發現的小行星數量還隻是冰山一角,大量可能危及地球安全的近地小行星還隱匿於茫茫的太空之中。
縱觀曆史,全世界的科學家提出了許多減緩小行星撞擊的辦法,其中達到瞬時作用的方法就包括動能撞擊以及核爆,而持續推離的方法就包括引力牽引、附著推離、激光燒蝕和太陽光壓推動等。陳琦介紹稱,我國也已提出了近地小行星防禦的發展藍圖,並計劃在2030年實現一次對小行星的動能撞擊,2030—2035年間實現推離偏轉,而到2045年前初步具備小行星軌道控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