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五問醫保個人賬戶改革:“縮水”的錢去哪兒了?(3)

2023-02-15 07:59:00健康時報

隨著醫保個人賬戶的資金積累越來越多,問題逐漸顯現。“醫保個人賬戶資金個人無需使用時,別人也用不了,真正需要門診醫療保障的人群得不到更好的保障,這筆資金積累越來越多,並不利於醫療保障的效率提高。而與此同時,統籌賬戶的資金過少,這直接導致醫保的報銷範圍和報銷金額都受到了極大的局限,大病的保障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張曉解釋,此次改革的目標就是為了解決此前參保職工“有病的不夠花,沒病的用不了”的問題,把有限的資金盤活了,用在真正需要的患者身上,改革後統籌基金會加強,互助共濟保障會更充分。

在張曉看來,“每個人都有年老和生病的時候,疾病帶來的經濟風險是會長期存在的,到年老多病時,靠醫保個人賬戶和個人積累總是有限的,共濟保障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改革後參保人虧了嗎?

“個人賬戶新計入的減少並不意味著整體保障功能降低,反而從製度上來說,共濟保障更具有風險防範功能。”2021年4月,國家醫保局原副局長陳金甫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改革個人賬戶,不是取消個人賬戶,而是調整個人賬戶的計入比例,通過製度的轉換,建立、擴大、健全、增強門診共濟保障製度。減少了部分並不意味著個人的保障會損失,而是放到了共濟保障的大池子裏,形成了新的保障機製,這個新的保障機製總體上基金平衡轉移,保障效能顯著放大。

廣東省醫保局也就當地政策算了一筆賬。以廣州市為例,門診共濟改革實施後的12月,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共惠及2.7萬參保人,人均報銷金額從原來的150元增加到380元,報銷比例增加153%。

今年58歲的廣州退休職工李華(化名),2022年11月因呼吸有囉音,到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就醫,做了肺部CT,總醫療費用480多元。當時CT、MRI等項目還未納入門診統籌,華姐需要全額自付。而最近,她“陽康”後又到醫院做CT,發現同樣的項目,自己隻給了140元,統籌基金支付了70%。

上一頁3/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