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月壤研究多個首創性成果公布
嫦娥六號月壤研究多個首創性成果公布 本月將再次分發樣品
中國科學院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集中發布了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研究的最新進展,並係統梳理了自接收嫦娥六號月球樣品一年來取得的係列成果,首次揭開了月球背麵的演化曆史。四項研究成果當天晚上以封麵文章形式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首次揭開月球背麵的演化曆史
嫦娥六號樣品采集於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擊坑——南極-艾特肯盆地,為厘清月球正麵和背麵物質組成的差異、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謎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經過研究攻關,科學家們通過嫦娥六號樣品取得了多個首創性的關鍵進展:
首次揭示月背約42億年前和28億年前存在火山活動,此類活動至少持續了14億年;
首次獲得月背古磁場信息,發現月球磁場強度可能在28億年前發生過反彈;
首次獲得月球背麵月幔的水含量,指示月球內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
首次發現月球背麵玄武岩來自極其虧損的源區,揭示大型撞擊事件可能對月球深部圈層演化產生巨大影響。
專家介紹,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三大構造單元之一,直徑約2500千米,該撞擊坑形成的能量大約相當於原子彈爆炸的萬億倍,但這種大型撞擊到底對月球演化造成怎樣的影響,一直是未解之謎。
此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係列成果,首次係統揭示了南極-艾特肯大型撞擊的效應。
總台央視記者獨家探訪
月球樣品實驗室
嫦娥六號首次采集帶回1935.3克月球背麵樣品,實現了曆史性突破。除了少量分發的樣品之外,嫦娥六號和嫦娥五號月球樣品一直都儲存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目前,樣品的製備處理情況如何?總台央視記者獨家探訪↓
總台央視記者帥俊全:現在我們就來到了月球樣品製備和處理的實驗室,嫦娥五號和六號的月球樣品來到地球,會在這裏進行一些簡單的處理和製備。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春來:嫦娥六號鏟取樣品的初步處理和製樣的工作已經基本做完,但是鑽孔樣品我們還沒有全部做完。
鑽孔樣品很長,工作量更大,而且做出來更加精細,我們可能會在幾個月之內能夠把所有的樣品處理完。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春來: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樣品都一直在按照我們的規定,分發給全國的科學家,嫦娥五號樣品也分發給了國外的科學家去做研究,所以有大量的科學成果在不斷湧現。七月十幾日我們還會分發一批嫦娥五號樣品和嫦娥六號樣品,現在都放在一起分發了,已經分發了三四百份樣品給國內國際的專家了,分發範圍很廣,分發的樣品的重量已經有十幾、二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