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流量,“蹭”亦有道(3)
一邊是人們越來越追求社交中的“邊界感”,一邊是流量投機分子屢屢突破道德界限,把“冒犯”得來的素材當獨家。此前,網上出現不少懟臉拍攝“韋神”吃飯、徹夜直播全紅嬋老家的視頻,說實話,如果我是當事人的話,隻會感到窒息。
“名人效應”在一些人心中種下了想紅的種子。麵對“流量密碼”,有人選擇埋頭鑽研內容,有人隻想“蹭流量”走捷徑,幻想著一場被流量眷顧的“潑天富貴”。
“蹭名”的背後,往往藏著“利”。網上有不少人調侃:“宇宙的盡頭是帶貨”。這部分賬號靠蹭名人吸粉,有了流量再帶貨,從日用品到化妝品,甚至是來路不明的保健品。之前就有商家盜用鍾南山院士的形象,宣傳“鍾南山研發”;還有人打著“張文宏推薦”的旗號,賣存在安全隱患的醫藥產品。
如果說誰紅蹭誰、沽名釣譽的個人道德問題值得批判,那麼借殼碰瓷、惡意造假的違法犯罪行為更需要治理。
鍾世鎮院士之所以發布嚴正聲明,就是怕這些人冒用其頭銜給產品背書,給信以為真的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甚至是擾亂醫療行業秩序,引發公眾信任危機。事實上,鍾院士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日前,北京市場監管部門便查處了首例AI虛假廣告案。不法商家用AI技術偽造央視主持人形象,將普通糖果包裝成“能治療多種疾病”的特效藥,結果不少人信以為真,紛紛下單購買。
如今,人工智能讓“蹭光環”的成本更低、手段更隱蔽,但這不意味著可以毫無底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已於10月15日正式施行,其中便新增了一項特別規定,即經營者不得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力的新媒體賬號名稱、應用程序名稱或者圖標等,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係。換句話說,這就像給“蹭流量”戴上了“緊箍咒”。

圖源:央視新聞
天下熙攘,莫過名利,但越是流量洶湧,越需要有人靜下心來打撈真正的時代價值。要知道,世間真正美好與珍貴的東西,是無論如何也“蹭”不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