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版"誇父追日" 我國離實現"人造太陽"還有多遠
2025-09-20 08:42:48央視新聞客戶端
當代版“誇父追日” 我國離實現“人造太陽”還有多遠?
太陽,億萬年來為地球提供光和熱,科學家們設想,如果能在地球上模仿出太陽釋放能量的方式,是不是就能獲得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了?這一設想正在我國的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中逐步成為現實,也就是被業界稱為“人造太陽”的可控核聚變技術。2024年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門發布《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將核聚變列為重點支持領域。在地球上建造出可以無限供能的“人造太陽”,還有多遠?
可控核聚變!
“人造太陽”探索未來能源
“人造太陽”是要在地球上創造類似太陽內部的環境,模擬它發光發熱的過程,並讓這種反應持續穩定運行。
相比現在的核電站,這種方式能量密度更高,材料幾乎取之不盡,而且放射性汙染更低,安全性也更高。
2025年,我國可控核聚變研究不斷傳來新進展。1月,我國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東方超環”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穩態運行1066秒,刷新世界紀錄;3月,“中國環流三號”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1.17億度、電子溫度1.6億度的“雙億度”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