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版"誇父追日" 我國離實現"人造太陽"還有多遠(2)
2025-09-20 08:42:48央視新聞客戶端
與此同時,科研機構和企業也在積極探索多條技術路徑,力求在不同技術方向上尋找可能的突破口。可控核聚變,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可控性與穩定性邁進。
“人造太陽”怎麼造?
探秘大裝置BEST
我國對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始於上世紀5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探索,不僅取得了基礎科研的突破,在工程技術領域,也已經走在世界前沿。在合肥未來大科學城,一個建造“人造太陽”的超級工程正在緊張施工。
總台央視記者張春玲:這裏是合肥未來大科學城,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正在緊張地施工,它的目標是要在地球上第一次演示用聚變能點亮第一個燈泡。就好像是要把太陽困在籠子裏,讓它發電。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所工程師蔡其敏:在未來托卡馬克主機係統安裝的區域,未來高達1億度等離子體的運行就在這裏。在我們的裝置裏麵,冰火兩重天,1億攝氏度的高溫等離子體要與零下269攝氏度的低溫共同存在一個罐體裏麵。
總台央視記者張春玲:在地球上實現可控核聚變需要達到1億攝氏度甚至更高,比太陽中心的溫度還要高出數倍,地球上沒有任何一種材料能夠承受如此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