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工統計局“大換血”後,就業數據為何更糟了(2)
2025-09-06 13:41:41央視新聞客戶端
數據改來改去
竟是美國傳統
美國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調整之快令人訝異。以6月就業數據為例,7月公布的6月新增就業數量為14.7萬;但到了8月,6月份的新增就業被下調到1.4萬,砍了十多萬;9月的報告裏,6月新增就業數據甚至被由正改負,成了負1.3萬。
特朗普8月以“操控就業數據”為名解雇勞工統計局局長,更是把美國經濟數據是否被粉飾的問題擺上了台麵。
據中國社科院和平發展研究所5日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曆史上多屆美國政府及統計部門都曾使用各種方式粉飾經濟數據,以應對政治壓力。這些手法既包括對數據的“美化”,也有對數據的直接“創作”。
20世紀60年代,越南戰爭導致美國政府開支暴漲,約翰遜政府於是修改計算財政赤字的規則,將社保及其他信托基金的收支並入“統一預算”,在統計上抵消當年政府在一般項目上的赤字,“將不斷上升的越南戰爭的部分成本一筆勾銷”。有媒體報道,約翰遜一度保留對國民生產總值(GNP)數據的“最終審查權”。若對數據不滿,約翰遜會將其退回商務部,要求“重新核算”。
70年代初,在通脹率持續攀升和競選連任雙重壓力下,時任總統尼克鬆也曾直接向統計部門施壓,要求將肉類和雞蛋從CPI中剔除,以降低通脹率。
克林頓政府時期,眾議院議長紐特·金裏奇據稱曾“利誘”勞工統計局局長凱瑟琳·亞伯拉罕數據造假,稱“如果經濟數據如國會所願,國會也可批準向勞工統計局項目提供更多撥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