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支付按病種付費 患者就診有哪些新變化?
昨天(15日),國家醫保局印發《醫療保障按病種付費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提升醫保支付規範化水平。目前按病種付費已覆蓋全部醫保統籌地區。為什麼要推行醫療保障按病種付費?對患者來說會有哪些變化?
按病種付費
醫療保障推行支付方式改革
一直以來,我國傳統的醫保支付方式是按項目付費,藥品、耗材、服務項目,用了多少結算多少,這種醫保支付方式容易滋生“大處方”“大檢查”等過度醫療行為。
為了規範醫療行為,自2019年起,國家醫保局持續推行“按病種付費”支付方式改革,即通過曆史數據精準測算,根據患者的病情分組,對同組患者,確定相似的費用標準,由醫保部門“打包”支付給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從“多開項目獲得收益”,轉變為“控製成本也能獲得收入”。目前“按病種付費”已覆蓋全部醫保統籌地區。
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司長黃心宇:改革後,醫療機構診療行為更加規範,時間和費用消耗指數下降,平均住院日有所縮短。同時,對一些適宜在一二級醫療機構開展診療的病種,實行了不同級別機構的“同病同付”。
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對疾病分組進行動態調整,優化了醫保付費技術標準。
對於住院時間長、資源消耗多、使用新藥新技術等不適合按病種支付的病例,醫療機構可以申請特例單議,醫保部門經過審核後,可以按照項目付費或調整支付標準,確保這些患者能夠得到合理充分的治療。
按病種付費
如何保證患者得到充分治療?
據國家醫保局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按病種付費”出院人次占比超過90%。“按病種付費”會限製患者住院天數嗎?醫保部門會刻意壓低支付標準嗎?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中,對相關疾病的支付標準是以曆史費用數據為基礎、運用大數據方法科學測算得出的平均值,並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物價水平變動等適時提高。
國家醫保局表示從未出台“單次住院不超過15天”之類的限製性規定,對少數醫療機構將醫保支付標準的“均值”變“限額”、以“醫保額度到了”的理由強行要求患者出院、轉院或自費住院的情況,國家醫保局將予以嚴肅處理。
醫保支付方式指的是醫保與醫院之間的結算方式,改革不影響患者出院結算體驗,患者出院實行按比例報銷,患者因為少做了不必要的醫療服務項目,按比例報銷後個人負擔部分可能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