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我國治沙有多牛?西北大漠變身“菜籃子”(3)

2025-08-16 11:01:35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年,總長380公裏的民勤綠洲鎖邊林草帶全麵建成,當地生態環境進一步好轉。農業產業園現在搭建起了育苗日光溫室,讓大漠地區實現了一年四季有蔬菜上市,產業園還被列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

新疆和田:

新技術助力沙漠裏種苜蓿

積極通過科技賦能治沙是中國治沙工作的一大特點。最近在新疆,有一種植物黏合劑的新技術也在治沙一線被投入實際應用。

在新疆和田,緊鄰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南緣,2000畝苜蓿地目前已經收割過半。收割機開過的土地,會讓人有一種身在“草原”的錯覺,而將這片“草原”與沙漠聯係在一起的,是一種新技術。

工作人員說的“神奇的末末”是一種名叫“沙膜”的生物技術。

我國治沙有多牛?西北大漠變身“菜籃子”

中廣核新疆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產業發展部副經理嚴浩:我們的苜蓿地采用“沙膜”技術,使沙粒具備土壤化結構,這樣不容易散,是一塊一塊的,同時也具有保水效果。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苜蓿地現在之所以能夠出現在沙漠旁,全靠這種新技術的加持,否則當地沙子很細,澆上水很快就漏掉了,存不了水,作物自然也就無法在這裏生根。現在用了這種白色的植物黏合劑,留住水分、沙成土,就能讓苜蓿的根係深入沙漠20多厘米。

我國治沙有多牛?西北大漠變身“菜籃子”

中廣核新疆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產業發展部副經理嚴浩:我們將持續做好苜蓿地的管養,力爭通過5~8年的時間,使土地的有機質越來越多,實現沙漠變良田。

嚴浩介紹,這片苜蓿地現在平均畝產能達到600公斤,一年可以收3到4次,收的飼料可供1000隻羊吃上一整年。

我國治沙有多牛?西北大漠變身“菜籃子”

目前,企業已投入資金1億多元,在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平整土地、尋找水源,成功驗證了“沙膜”技術大規模使用的可行性。目前,在新疆、內蒙古等地,“沙膜”技術的種植麵積已經推廣到3萬畝。

上一頁3/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