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能讓美國實現“逆差清零”嗎?(2)
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今年3月刊文表示,美國政府經常用“逆差清零”為關稅進行辯護,稱貿易逆差長期以來導致民眾失去工作並拖累經濟增長。但實際上,研究表明,貿易逆差不會傷害就業或增長,它不是貿易或經濟的記分牌,其背後的根本問題也無法單獨通過關稅解決。具體來看,針對所謂“逆差清零能帶來經濟增長”,卡托研究所分析1975年至2020年的數據發現,美國出口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與GDP增速之間沒有明顯聯係。研究還發現,較高的出口額占GDP比例反而往往與較低的失業率同時出現。盡管這不意味著逆差擴大會帶來更多就業,但至少提醒人們,應當對“逆差清零能帶來更多就業”論調保持警惕。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美國政府對貿易逆差的“執著”讓很多經濟學家感到困惑。他們表示,一方麵,貿易逆差並非評價貿易關係質量的良好指標,還需要考慮其背後的宏觀經濟原因;另一方麵,美國政府也誇大了本國貿易逆差問題的嚴重程度。
首先,美國的貿易逆差究竟有多大?事實上,美國雖然商品貿易逆差較大,但服務貿易順差卻在擴大。美國商務部下屬經濟分析局的數據顯示,美國2024年的商品和服務進口額為41100億美元,出口額為31916億美元,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為9184億美元。其中,商品貿易逆差約為1.2萬億美元,服務貿易順差為2950億美元。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美國去年雖然對114個國家和地區存在貿易逆差,但也同時對全球116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順差。
一些美國經濟學家提出,在複雜的全球供應鏈中,僅針對雙邊貿易平衡出台關稅政策不合邏輯。經濟專欄作家馬修·克萊因分析稱,雙邊貿易關係往往隻是市場需求和貿易自然流向的體現。美國對澳大利亞保持貿易順差,是因為美國出口大量機械設備、運輸工具和化工產品。澳大利亞又通過出口鐵礦石、天然氣、黃金等對中國形成順差。中國則通過汽車零部件、電子產品、電池等商品在對美貿易中形成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