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南極科考“破冰者”打造了多少中國奇跡?(3)

從建站開始,40年來,長城站的科學調查研究從未中斷。從最開始的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生態等領域,到近年來陸續擴展到高空環境、微生物、汙染物擴散等方麵的研究,丁海濤介紹,近年來,長城站陸續在生物資源和生物環境領域探索、挖掘出一批科研成果。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考察站管理中心副主任丁海濤:比如說我國的科研人員利用大數據分析等多種先進手段,首次揭示了南北極海洋微生物群落特有的結構和功能。此外,我國的科研人員從2014年至今發表並命名了極地40多個細菌新種,從南極一株隱球酵母中提取的胞外多糖,具有抗多種腫瘤的活性,而且對其他正常細胞的毒害小。生態環境方向,我國的科研人員發現了距今750和200年的兩次企鵝大規模死亡和繁殖地廢棄的生態災難事件,嚐試解答“斯科特海岸企鵝消失之謎”。極地有機汙染物監測技術開發與全球傳輸機製、微生物氣溶膠研究等方麵,也有不少成果。

南極科考“破冰者”打造了多少中國奇跡?

如今,長城站已經從最初建站時兩棟360平方米的考察用房、4棟輔助房、1座氣象站和4個通信鐵塔的整體布局,發展成為包含生活棟、科研辦公樓、綜合活動中心、發電棟、綜合庫在內,大型永久建築10座、建築總麵積約4000平方米,與其他各國交流最為密切的科研窗口。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考察站管理中心副主任丁海濤:我們南極長城站先後經過中國第3次、第5次、第13次南極考察隊擴建,最後一次大規模改造是在2009年。這兩年也在大量使用無人船、無人機,獲取地形地貌的相關基礎信息參數。高空物理方麵,38次把空間環境電離層觀測設備引入長城站,可以揭示太陽風與地球磁層相互作用能量從高緯向低緯傳輸過程。

上一頁3/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