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走!去塔克拉瑪幹沙漠,看“鎖邊”工程的N種模式

2024-11-27 14:59:28央視新聞客戶端

塔克拉瑪幹沙漠“鎖邊”工程即將“合龍”。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因地製宜、科學治沙,這些年,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新疆各地探索實施了多種防沙治沙模式,了解一下↓

總台記者劉飛飛:麵對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一個個流動性沙丘,長期與沙漠作鬥爭的人們經過不斷摸索發現,可以在水源相對充足並且沙丘沒那麼高的地方,將沙丘推平,然後再種上綠色植被,這就是生物治沙。

走!去塔克拉瑪幹沙漠,看“鎖邊”工程的N種模式

這些就是剛剛種下的紅柳樹苗,看上去弱不禁風,但其實生命力非常頑強。同樣被廣泛種植的還有梭梭、四翅濱藜這些耐旱、耐鹽堿的沙生植物,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根係非常發達,種下去之後,通過滴灌的方式,很快就能在沙土裏紮根。

走!去塔克拉瑪幹沙漠,看“鎖邊”工程的N種模式

從紅柳苗長成幾米高的紅柳樹,通常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此時的紅柳樹已經形成一個個植物矩陣,牢牢地將身邊的沙土固定住。紅柳樹下還可以接種一種名為肉蓯蓉的藥材,產生經濟效益。在整個沙漠“鎖邊”中,最廣泛運用的就是生物治沙。

走!去塔克拉瑪幹沙漠,看“鎖邊”工程的N種模式

有地下水的地方可以種樹,沒有地下水、沙丘又特別高的地方怎麼辦呢?工程固沙應運而生。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