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支教”明碼標價變成收費項目 揭“偽公益”套路(2)

2024-06-22 17:37:13央視新聞

小周:把公眾號從頭到尾都翻了一遍,上麵描述他們的學員都是高中畢業生或者是大學生。他們來參加的原因是想讓自己的履曆豐富一些,能夠更好去申請國外的學校。我當時覺得這個行為它好像是變味了,因為它不再是純粹的公益了,公益和利益畫等號,孩子和生意綁在一起,這個東西它確實是聞所未聞的。

“支教”夏令營:用公益包裝的商品

小周向這個機構聯係人表示,如此安排的支教變了味,沒想到被對方微信拉黑了。根據小周提供的線索,記者也進行了調查,發現目前以“支教”為名的研學、夏令營廣告大量出現在網絡平台。

在小紅書App中,記者輸入“誌願服務支教”的關鍵字,出現了大量推薦內容。這個名為“大涼山山區夏令營”的賬戶中,在今年5月到6月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裏共發布了32篇“筆記”,“筆記”封麵大都是衣衫襤褸的兒童。

“支教”明碼標價變成收費項目 揭“偽公益”套路

記者在其最近一篇“筆記”中,看到第一項內容便是介紹這個夏令營中孩子們可以作為支教小老師、公益小使者,親身參與誌願服務。而當記者谘詢該項目是否為公益項目時,卻得到了這樣的回複。

“大涼山山區夏令營”賬號聯係人:支教活動目前是15天,15天是7680元,屬於商業性質。

商業性質的活動,卻拿支教當幌子。當記者詢問在暑期學生們放假期間,如何對學生進行支教,這位聯係人表示,會組織學生參與。

“大涼山山區夏令營”賬號聯係人:當地也有小孩,整個活動就是體驗山區生活,肯定還是要體驗一下當地小孩他們平時幹什麼。當地以前比較貧困,小孩他們的求學路比較遠,也會跟著當地小孩,一起走走村子的路。

“支教”明碼標價變成收費項目 揭“偽公益”套路

原本是收報名費,組團出遊體驗生活的行為,卻用“支教”“公益”這類的字眼進行包裝。在該機構今年發布的多篇夏令營介紹中,記者發現其大量使用衣衫襤褸未成年人影像,當記者詢問照片是否為當下的情況,對方表示照片為幾年前拍攝。

“支教”明碼標價變成收費項目 揭“偽公益”套路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經營者在開展這種營銷宣傳的時候,提供的信息必須是真實、準確、全麵的。拿一些很早之前“賣慘式”的照片,明明知道現在根本不是那個樣子了,你仍然把之前的信息拿來宣傳,實際上就是通過虛假的信息來欺騙和誤導消費者。

上一頁2/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