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月球發現的“嫦娥石”,到底有什麼意義?

2022-09-10 05:07:03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馬俊】中國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9日聯合宣布,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它被命名為“嫦娥石”。這代表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在中秋佳節來臨之前,這份“來自月球的中秋禮物”引起網友們的熱議。那麼在月球發現新礦物在科學上到底有什麼意義?《環球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月球發現的“嫦娥石”,到底有什麼意義?

據介紹,由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發現的嫦娥石屬於磷酸鹽礦物,呈柱狀晶體,存在於月球玄武岩顆粒中。2020年12月,中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後,多家中國科研單位就開始了月球樣品研究工作。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第一批月球樣品責任人黃誌新研究員表示,“我們簽訂的協議規定,這50毫克中隻能損耗20毫克。20毫克也就大概相當於1顆大點的米粒的重量,但是卻包含大約20萬個顆粒。”月壤顆粒的尺寸在1微米到150微米之間,小的不足人類頭發直徑的百分之一,大的也隻有一根頭發粗,“打一個噴嚏都會讓它失去蹤跡”。為此中國科學家們隻能在顯微鏡下操作,使用針頭小於0.5微米的納米取樣針,將月壤按分組規則一顆一顆地篩選。

月球發現的“嫦娥石”,到底有什麼意義?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月球樣品研究骨幹李婷研究員介紹說,團隊在對第一批月壤樣品進行礦物學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其中一種磷酸鹽礦物的稀土含量反常的高,這成為尋找月球新礦物的線索。按照國際礦物協會新礦物命名和分類委員會的規定,要發現一種新礦物,除了必須確認它的化學成分外,還需要確認它的晶體結構。但發現的疑似新礦物是一顆不足10微米的月壤顆粒,它和輝石交互共生在一起,無論實驗手段還是後期的數據處理都沒有辦法把輝石剔除幹淨,因此一直沒法獲得理想的晶體結構數據。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