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艦“上新”,西太平洋戰略格局將被重塑(3)
殲-35配備了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和傳感器係統,能夠通過數據鏈與其他飛機、艦艇和地麵單位共享信息。
而殲-15T作為重型艦載戰鬥機,承擔著火力壓製與空域控製的功能。
殲-15T艦載戰鬥機在海軍福建艦電磁彈射起飛
未來,還可以把更多無人機部署到航母上,讓無人機配合執行偵察、電子幹擾、打擊任務,實現有人機和無人機的協同作戰。
這種從發現、到識別再到精準打擊的完整殺傷鏈,將顯著提升航母編隊的整體作戰效能,賦予航母編隊對縱深目標進行“穿透式打擊”的強大能力,使其在西太平洋海域廣闊、目標多元、對抗激烈的海空戰場上更具優勢。
第三大看點,是多一艘航母帶來的對地區局勢影響力的提升。
雙航母有幾個優勢。
比如在執行高強度任務時,兩艘航母可以錯開節奏,一艘主攻,一艘警戒。這樣防空、對海打擊都能不停歇。
放到中國身上來看,如果福建艦和另一艘航母同框,就等於有兩套防空圈和兩套補給體係:
兩套防空圈可以疊加,擴大安全範圍;
兩套補給能錯開使用,一艘在補給,另一艘還能頂上,確保物資不斷。
而且,福建艦和另一艘航母上的艦載機可以互降。一部分在空中巡邏、掩護,另一部分回航補給、整備。這樣一來,不僅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被打擊的風險,也保證了打擊的持續性,整個編隊的生存能力大大提升。
6月上旬,中國海軍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海域開展訓練,圖為艦載戰鬥機進行飛行訓練。
張軍社跟譚主分析,多艘航母聯合作戰的製空、製海範圍更大,作戰半徑和防護深度都會提高。
福建艦上的空警-600可以指揮山東艦、遼寧艦上滑躍起飛的戰鬥機,做聯合作戰,包含製空、製海乃至對陸打擊,這對遠海大洋攻防能力的提升是實實在在的。
而三航母,節奏可以更靈活、出動更頻繁、續航和保障也更穩。
對於作戰來說,體係具備了,保障具備了,震懾作用不言而喻。
可以這麼說,雙航母甚至三航母最大的作用,就是對局勢的威懾。
這種威懾力的具體體現是什麼呢?前兩天,福建艦通過台灣海峽,引發了島內的討論。譚主通過大數據手段,對島內輿論場關於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的觀點分布情況進行了分析:
在遼寧艦正式入列時,40%的觀點在質疑遼寧艦的實際作戰能力以及形成戰力的時間。大量的報道和專家分析提到,遼寧艦是“有艦無機”或“空殼”,缺乏成熟的艦載機起降能力,仍處於科研試驗和訓練階段,距離形成真正的作戰能力需要很長時間(例如2年、3年甚至3-7年或“永遠無法成為可作戰的航母”)。
但當山東艦入列時,這些討論變成了“重塑‘第一島鏈’乃至‘第二島鏈’的戰略平衡”,變成了“西太平洋格局變動”等等。
從這些討論就能看出,軍事實力,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後盾,也是對別有用心的分裂勢力的最好震懾。
重塑戰略格局,這才是福建艦“上新”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