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關稅衝擊 中國企業的底氣從何而來(2)
美國關稅政策頻繁變動,缺乏穩定性和可預測性,企業難以製定長期的生產、銷售和投資計劃,增加了經營決策的難度和風險。浙江寧波慈溪是我國三大家電生產基地之一,其中出口美國的占比約16%。這家企業在美國加征關稅後,出口到美國的冰箱、洗衣機等電器積壓了將近3000台。雖然美國客戶預付的30%定金,足以覆蓋大部分重新翻包的成本。但對於少了三分之一出口訂單,企業仍需通過拓展多元化市場抵禦風險。
飛龍家電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沈雪江:美國加征關稅我們隻能應對。但是我認為目前的情況我們有足夠的應對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如何破局
麵對美國濫施關稅造成的困境,中國新一代外貿人正積極調整策略,尋求突圍之路。總台記者走進生產一線,了解真實情況。
“關稅戰”背景下,記者在廣東遇到了一位女老板陳國霞,她經營的玩具廠以出口為主,客源涵蓋日韓和歐美市場。幹了十八年外貿的她,前不久第一次和美國老客戶“紅了臉”。
中旺玩具(東莞)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國霞:實際上,中國的工廠拿的最低的利潤,真的是辛苦錢。加稅25%的時候,我們和美商吵得特別激烈,那一人就一半。關稅到五十幾之後,我就沒再談了,我看都不看了。必須提高你的銷售價,你們想清楚了,我們再來談。
陳國霞開廠十八年,一直給全球高端品牌代工。和老客戶吵成這樣,還是頭一遭,麵對關稅霸淩,她拒絕了美國客戶的壓價。
中旺玩具(東莞)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國霞:我們有一個MADE IN GREEN(綠色製造),從原材料全品類開始,都在綠色製造的範圍之內。這也是我們在多年前布局,能夠拿下來的高門檻。我們日本客人這一次帶了十二位大客戶來,我們的歐洲客人把後麵的訂單也下給我們了。
給世界頂級品牌代工,陳國霞其實不愁銷路,但這場關稅戰,卻戳到了她的痛處,也戳中了許多外貿企業的痛處。
東莞市茶山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會長王振:知識產權是人家的,商標是人家的,現在先暫停出貨,生產出來怕客人不要,你不生產,工人暫停在這裏。給人家做代工,你沒有一點話語權。五六年前,我們一直在講,大家一定要趕快想辦法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