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年貨,相同卻不同(3)

2025-01-27 11:56:57北京網友說

七十年代,趙阿姨下放到農村的生產隊。

那個時候,農民的雞蛋已經不能拿到集市上去賣。農村和城裏的物資都是憑票供應,大件東西可能還要托人。春節臨近,城鄉的人們,年貨依然是炸丸子、蒸年饃、炸果子、熬紅薯糖。

那個時候的生活,比之前好一些。孩子們也像祖輩父輩小時候一樣盼過年。

那個時候的生活,比之前好一些。孩子們也像祖輩父輩小時候一樣盼過年。

年貨,相同卻不同

過年的時候,大人心疼一年到頭吃不到什麼好東西的孩子,多少能買一點糖。那些糖可不像現在這樣花樣繁多,就是硬邦邦的水果糖,用紙包著。孩子們拿到糖,都是含在嘴裏慢慢吮吸,一粒糖能吃好久,可以甜很長時間。

農村人有富餘了,會在過年的時候熬一點紅薯糖、麥芽糖,想盡辦法做一點米花糖,這是孩子們念念不忘的好年貨了。能在家吃精米白麵,甚至還有糖,就是最大的福。

回望曆史,趙阿姨經常感歎,說現在的糖好像不如小時候甜了,可能是小時候沒見過東西,覺得那個糖甜,現在呢,每天都是年了。

她還說,孩子體諒理解自己,過年的時候想方設法給自己搞點不一樣的年貨,“情緒價值加滿”,這可能就是甜上的甜了。

至於年輕人,早就沒有大張旗鼓備年貨的習慣。

超市大年初一就開門,過年之前,最多也就是買個兩三天的食物。年輕人過年的時候都是玩,都要追求健康,追求不一樣。趙阿姨說,外甥一家在春節到來之前,就早早地定好了飛往南方的機票。準備在難得的假期裏帶一家老小,充分享受南國風光。侄子一家呢,今年不回家,過年的“年貨”主題是健康和閱讀。他們買了健身房的家庭年卡,白天活動,晚上讀書,說要在人走空的城市裏好好地休養一下身心。

“以前的年貨是相同,現在的年貨是不同,你說,這多有意思?”

上一頁3/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