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貨,相同卻不同(2)
2025-01-27 11:56:57北京網友說
趙阿姨理解孩子購買風雞的用意,因為,這是物質富足年代美好記憶的開端。
上世紀90年代,每年冬天,趙阿姨都自己動手做風雞,並因此成為親友過年的期待項目之一。做風雞之前,趙阿姨每年掰著手指計算。南方的姐姐兩隻,北方的哥哥兩隻,鄉下的老母親兩隻……寄東西之前,在白色的粗棉布口袋上清楚地寫好地址,再用大針穿上縫被子的棉線,細細密密縫好袋口。把包裹在自行車後座上綁好,到郵電局去排隊。春天到的時候,南方會寄來大包的茶葉、新鮮的炒米,北方會捎來新作的粉皮,還有剛熬的紅薯糖。
80年代,年貨是趙阿姨夫婦和女兒們的共同記憶。
那時候,普通人漸漸地擺脫了物質匱乏的陰影。但因為物流的不通暢,身處淮河以北的一家人,在春節到來之前,不免也要為食物豐足而精打細算。冬天到來之前,要買大白菜存起來,沿著牆堆放整齊;收集吊鹽水的瓶子,把西紅柿切碎裝瓶蒸熟,就是一瓶瓶番茄醬;在臘月裏買上一堆青蘿卜、紅蘿卜、白蘿卜,在院子一角的土地上挖一個坑埋起來……
趙阿姨說,再往前的六七十年代,乃至五十年代,普通人家年貨就更加簡單。
趙阿姨在農村長大,五六十年代的時候,農民辛苦一年,到了節前,錢再少,也要想方設法地買上半斤豬肉回家。沒有大魚,也要買條小魚,放在年夜飯餐桌的正中間,取“年年有餘”的意思。那時候農民家養雞,母雞下了蛋,一個一個攢起來,拿到集上的副食品商店賣掉,換回針頭線腦,一家人的日用。但是,總要想辦法留幾個雞蛋在家裏,春節的時候,上桌慰勞常年吃不到雞蛋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