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外形酷似莫比烏斯環的建築,大有文章(3)
多台風機葉片穩定運轉、一排排光伏板源源不斷地輸出清潔電能……“智慧零碳”碼頭通過“風機+光伏”綠色能源係統實現碼頭生產全過程綠色能源的自給自足。
走進江蘇鹽城射陽港零碳社區,“零碳因子”無所不在:風光互補型智慧路燈的小葉片快速轉個不停,風光互補,提高穩定性;路邊還有能給手機充電的光伏座椅;光儲充一體化車棚每天產生綠電2700度,可以容納70輛新能源汽車同時充電;服務中心外立麵采用光伏幕牆,可以實現年發綠電11萬度……
△鹽城射陽港零碳社區的風光互補型智慧路燈
圍繞綠色低碳,國家陸續出台相關政策措施。今年5月,國務院印發《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圍繞能源、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用能設備等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部署了節能降碳十大行動27項任務。其中,新能源行業被重點提及,涉及光伏、儲能、氫能、新能源汽車等。
比如,方案提出“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車購買限製”,“加快建設以沙漠、戈壁、荒漠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到2025年底,全國抽水蓄能、新型儲能裝機分別超過6200萬千瓦、4000萬千瓦”等。
在全球麵臨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時,追求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各國加快向低碳化轉型的步伐,製定碳減排目標。我國製定了“雙碳”目標,即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近日,“節能降碳中國行動”主題邊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中國角舉行。
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副司長文華表示,中國構建了全球最係統完備的碳減排政策體係,能源轉型成效明顯,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規模提前6年多實現向國際承諾的目標;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建築和交通綠色轉型步伐加快,城鎮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麵積占比超過90%,2024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已突破1000萬輛;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過去十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約60%。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期間,中方代表團設立中國角,向國際社會介紹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經驗。
科技賦能,持續“碳”索。一幅幅真實、可感、可持續的綠色生活圖景,加速推動零碳生活走進你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