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音樂DG中國發行大提琴家王健新專輯《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3)
2025-05-23 10:36:03
演繹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對於王健而言,終其一生難有“總結”。其開放性賦予演奏者極大自由,也成為了雙刃劍。每當錄音,總會嚐試新的詮釋路徑,因作品如鏡,既映照個人審美,亦直指技巧與表達的局限。相比其他作品,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的多元詮釋空間更為廣闊,鮮有兩次錄音雷同。作品的純粹性直抵音樂本質,令演奏者的藝術底色與缺憾無所遁形。
慢樂章是靈魂棲所藝術的終極追求是觸動心靈
當被問及對六首組曲的偏愛,王健毫不掩飾對慢樂章的鍾情:“《薩拉班德舞曲》於我而言是靈魂的棲所。巴赫在這些樂章中埋藏著人性的永恒命題——悲憫、升華、對神性的敬畏。”他更以詩意的語言解讀前奏曲的隱喻:《第一號組曲》如“上帝編織生命的DNA”,《第五號組曲》則似“對人類命運的悲憫與苦中作樂”。這種跨越文化的精神共鳴,恰是王健詮釋巴赫的核心:“音樂的最高使命不是強調東西方差異,而是揭示人類共同的情感密碼。”
為呈現巴赫作品的極致嚴謹與深邃詩意,環球音樂DG中國集結國際頂尖製作陣容。錄音師萊納·美拉德(Rainer Maillard)以“讓樂器呼吸”的理念,在上音歌劇院捕捉大提琴的每一絲震顫;柏林艾米爾錄音室的母帶處理,則賦予錄音廳堂級的空間縱深感。王健特別提到:“技術不是目的,而是為表達服務。每個音符必須精準落位,才能讓樂句如血脈般自然流動——這正是巴赫對演奏者的終極考驗。”
作為首位在德意誌留聲機唱片錄製全套《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的中國大提琴家,王健始終以開放姿態麵對文化身份的討論:“我的成長經曆必然影響審美,但藝術的終極追求是超越標簽的‘大同’。”王健強調:“若聽眾能從我的琴聲中聽見巴赫的心跳,也能聽見自己內心最深的顫動,這便是最珍貴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