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都裏的生活詩篇(2)
2025-11-12 14:36:44北京網友說
除了大型劇院,家附近也悄然出現了一些“小而美”的文化空間,周末常能看到讀者圍坐談書,劇迷小聚交流。

圖源:央視新聞
在北京,這樣的新型文化空間有369處,加上7123個四級公共文化設施,“一刻鍾公共文化服務圈”已然成型,高品質的文化生活離日常並不遙遠。
非遺韻味浸潤日常
在北京,傳統文化從未過時,反而在與現代的碰撞中愈發鮮活,非遺文化就是最好的證明。
恰逢“京劇文化季”,我下班和朋友相約,在護國寺吃了京味兒小吃,又進入胡同裏的人民劇場看《霸王別姬》。鑼鼓聲起,虞姬的水袖翻飛,“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婉轉入耳,看到動情處,我竟忍不住紅了眼眶。
閑暇時,我們還去三慶園聽戲、逛梅蘭芳故居尋跡,一步步走進京劇這項傳統藝術,漸漸開始體會到唱腔的韻味。
不止京劇,其他非遺也在悄悄融入生活。我在天橋劇場看過內聯升曆史故事改編的評劇,在楊梅竹斜街的非遺手作店跟著老師傅學畫“老北京兔爺兒”,新奇的體驗也讓我真切體會到,非遺走進尋常百姓家不是一句空談。
2024年“閱讀北京”活動有超1600萬人次參與,無論是消費者還是企業,滿意度較總體來說都有較大幅度提升。北京用多元創新打破了文化服務的“陳列式”局限,打造無邊界、可感知的文化傳播形式,讓文化不隻高山流水,更融入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文化延綿潤物無聲
從大觀園的亭台樓閣到戲台上的生旦淨醜,從劇院的悲歡離合到胡同裏的非遺手作,在北京這座古老而現代的都城裏,文化早已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觸手可及的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