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住中國AI發展“咽喉”?算力焦慮背後的認知博弈(3)
正如上圖所展現的,人工智能的敘事,發生了改變。
這些美國媒體和研究機構對人工智能領導力的定義,從“算力”,變成了“算力”“算法”以及技術擴散(將AI技術廣泛應用於整個經濟的能力)。
正是因為這樣的現實情況,美國政府也在調整其相關政策。
允許英偉達向中國出口H20,就是跡象之一。
一位關注美國人工智能政策的專家告訴譚主,H20芯片的性能參數經過精確設計,其雖然沿用了先進的架構和封裝技術,但在決定AI訓練與推理效率的核心計算性能上受到了嚴格限製。
美國政府在這個時候放行H20,也許是擔心,自己的封鎖政策可能催生出一個獨立且強大的競爭對手,因此,美國政府需要推出一款性能經過精確計算的受限產品,用以延緩中國自主技術生態的成長速度。
這樣的方式,能奏效嗎?
有一個角度,可以思考這個問題。
要爭先,更要爭源源不斷
譚主把中美各自關於人工智能發展的報道,輸入到了大模型,大模型總結出了兩種“發展哲學”:
美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基本是“閉源”的。美國公司通過保密其模型架構、訓練數據和權重,來保護其巨大的研發投入和知識產權。這種模式的盈利來源很穩定。
而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是“開源”的,中國企業提供免費的大模型,吸引更多企業在其生態係統上進行二次開發和創新。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很難下結論,這兩種模式,誰就一定會更成功。
但譚主從中國的方式中,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再過幾天,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將會在中國舉行。譚主統計了大會公開的人工智能應用的案例集發現:
人工智能應用的行業,涉及教育、文化、氣象、農業、礦業開采、藥物研發、醫療診斷等等;
與中國合作的國家,有泰國、加拿大、越南、緬甸、沙特、希臘、葡萄牙等國家。
這些應用,有些在今天看來或許還很初級,可能隻是龐大生產流程中的一個微小環節。
但曆史的有趣之處恰恰在於此。
1894年,法國舉辦了世界上第一場賽車比賽。出人意料的是,第一個到達的,是一輛蒸汽拖拉機。
然而後來的故事,所有人都已知道。
一場技術革命的最終走向,往往不由最初擁有最快速度的人或事物決定,而由那個率先構建起最龐大、最繁榮應用生態的體係來定義。
隻要開始了,就擁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