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問題,為什麼是中俄伊在北京開會?
3月14日,一場重要的會晤在北京舉行,那就是伊朗核問題中俄伊北京會晤。
熟悉國際關係的小夥伴可能知道,有關“伊核問題”的討論,除了伊朗這個主要當事國之外,美國、英法德等國家也會時不時出現在“主演”的行列中。但是,此次的三方會晤,主角卻是中國、俄羅斯與伊朗,會晤地點還選在北京。
那麼這個“伊核問題”到底是個什麼問題?為什麼關於“伊朗核問題”,中、俄、伊要先開個小會?會晤地點為什麼選在北京?
伊朗核問題的起因
在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伊朗新政府與美國陷入敵對關係,並開展了更為全麵的核計劃。對此,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發展核武器”,並對其采取“遏製”政策。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多次就伊朗核問題作出決議,對伊朗進行製裁。
根據聯合國大會在1968年通過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規定,隻有在1967年1月1日之前,已經製造並爆炸過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的國家,才能被認定為“有核武器國家”。其他國家隻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比如發電、醫療,但是不能搞核武器。所以,從聯合國的這個規定看,伊朗是不能開發核武器的。
那伊朗到底有沒有開發核武器呢?在2002年8月,有些西方國家的情報機構稱,伊朗有生產核武器材料潛力的設施,驚動了全世界。對此,伊朗方麵多次嚴正表示,自己根本沒有違反協議。
伊朗抗議後,不僅受到了製裁,美國更是“加碼”了好幾輪製裁。
全球化的世界,大家都在發展,伊朗卻被製裁,伊朗肯定不能坐以待斃,所以繼續抗議。
事情在2015年7月迎來了轉機。伊朗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談成了《伊朗核問題全麵協議》,也就是常說的“伊核協議”。伊朗承諾限製其核計劃,以換取國際社會解除對伊製裁。這個協議在當時可是被國際社會寄予厚望,認為是解決伊核問題的一把“金鑰匙”。就在幾個月前,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再次肯定了這份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