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問蒼茫》創作座談會在京舉行(2)
匠心獨運紅色革命傳統的鮮活教材
座談會上,業內知名專家學者和部分觀眾代表發言從該劇主題立意、表達創新、藝術水準等維度對《問蒼茫》展開研討,並給予高度評價。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文藝評論家仲呈祥指出,《問蒼茫》的創作是學習領悟和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次成功實踐。該劇的成功源於選材準,深挖掘,自覺吸收了黨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把黨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轉化為了自己審美創造的內在驅動力;源於尊重藝術家,遵循藝術規律,以陳晉、梁振華、王偉組成的鐵三角,為該劇“以人帶史、史中覓詩”的創作風格提供了保障。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認為,《問蒼茫》既有對以往同題材電視劇創作成功經驗的借鑒和吸收,又以新的題材視角、創作立意和藝術手法,對早期黨史和大革命時期曆史做了全景式的展示和生動具體的細節呈現,突出了這段曆史的豐富性,深刻性和複雜性,特別是對毛澤東這一主要人物形象作了多角度、多層次、立體化的塑造與詮釋,是重大革命題材的又一部較為成功的作品。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張軍鋒總結了該劇對重大革命題材創作的啟示。他認為,要充分吸收黨史研究成果,站在黨史研究的製高點,並與當下主流價值形成有效對接;要有大曆史觀,藝術化營造真實可信的曆史氛圍;要恪守“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用大膽、詩意的描繪,凸顯人物的風采、風骨和高貴的精神氣質,達到烘托主題、彰顯主流價值的理想效果。
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兼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一川充分肯定該劇以前所未有的新意和獨特的匠心感染觀眾的藝術效果。他認為,《問蒼茫》在重大革命題材創作上邁出新步伐:一是提供了新範例,做到了在大曆史觀下反思,以史增信;二是在情景交融中敘事,化史為詩;三是以烘雲托月法寫人,典型傳神;四是形塑知行合一形象,鏡頭感人;五是主要演員表演出彩,形神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