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千年古建煥顏 擦亮曆史文化金名片

2022-07-28 12:03:38北京日報

最近五年,北京市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指引,推動老城整體保護和有機更新,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創新開展文物騰退保護與活化利用。千年古都煥發新光彩,擦亮曆史文化“金名片”。

先農壇還原曆史景觀

盛夏,先農壇耤田內一片新綠,水稻、黍子、穀子、高粱、大豆幼苗長勢喜人,一旁空地上,晾曬著金色的麥粒。2019年這片古代帝王耕種過的“一畝三分地”恢複以來,先農壇的每個時節都是一幅生機勃勃的“農忙圖”。

“今年,我們首次嚐試同時種植五種農作物,中間就是水稻的秧苗……”站在耤田前,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館長薛儉化身講解員,帶著觀眾辨識五穀,感受古今。

沿著耤田前的觀耕台向北,具服殿北側、西側的空地上,一片旱稻已長高。“現在這裏是實驗田,我們想試一試,曆史上仲春時節耕種的是哪種稻。”薛儉說,這片空地曾坐落著博物館的辦公用房,為了恢複先農壇內古建的曆史風貌,打通明清時期皇帝到壇內祭祀耕種的路線,去年底,該館騰退拆除了1200平方米的辦公建築。如今,從太歲殿、先農神壇一路走到具服殿,再到觀耕台、耤田,觀眾也能撫今追昔,親身體驗古代帝王祭祀、更衣、耕種的過程。

曆史上用來儲存皇家耤田所產糧食的神倉,也將亮出真容。薛儉介紹,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闡釋神倉的文化內涵,原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遷出先農壇,騰退神倉院落,目前院內古建築正在進行修繕。“預計明年,我們將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聯合打造一座‘種子博物館’,從古老的種子標本到我國農作物研究的新成果,都將在這裏展示,向公眾講述中國農耕文化。”

上一頁1/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